2015-12-21
作者:通威
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首席技術官張忠文在光伏行業已經摸爬滾打了近20年,常年在技術線戰斗的他于2011年初進入通威,并且全程參與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的建設,見證了公司的開端、成長以及現在的輝煌。
■ 開端:行業寒冬,艱難前行
“我現在主要分管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的設施動力、能源、EHS、安全環境健康、質量等體系,盡全力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在公司的技術發展上研究行業方向,跟蹤行業發展動態,并在公司做相關決策的時候提供意見。”1997年就進入太陽能光伏行業的張總對現在的技術工作是輕車熟路,雖然過程有一些小波折,但是總體仍在可控范圍。
談及過去,張總介紹,“2011年4月進入通威的時候,在雙流電池片項目儲備,但是恰好遇到行業進入下行階段,產能嚴重過剩,同時歐美雙反,所以雙流項目就放緩了。”
“2011年底,國家號召光伏行業進行整合,我們就開始在企業里尋找合適的目標。我們介入的時間點正好是整個行業觸底的時候,那時工作開展相對艱難。特別是市場方面,因為我在行業里還算是個老人,就協助對外聯系,如阿特斯等企業。”張總向記者娓娓道來,過去的一幕幕,其中的艱辛可見一斑。
■ 過程:嚴抓質量管控
“大家都知道,整個行業對通威一家以農業為主的企業進入光伏行業加上行業里最年輕的董事長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的管理團隊及全體員工在董事長謝毅的帶領下,一步步夯實質量,降低成本,逐步贏得了行業的尊重。“這間工廠當年修建的時候只用了八個月,所以相關設施,特別是環保方面并不完善,高新區領導對我們也非常關注。”張總介紹,技術團隊上門拜訪,解釋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對環保的投入,分析技術狀況、管理措施,展示通威的管理嚴謹、細致,慢慢取得政府認可,也帶他們去同行公司考察、交流,徹底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 未來:嚴控成本,嚴保安全,擴展生存空間
張總表示,太陽能電池片生產過程并不簡單,反而是包含了化學、物理反應和機械加工過程,涉及到的技術復雜,危險源也多,光是化學品使用就有近三十種,因此需要嚴格控制,人員也要培訓及持證上崗。
“落實崗位安全責任制,安全工作和生產經營是同時計劃、布置、實施、檢查、評比的。”張總表示,通威太陽能(合肥)公司對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應該是全行業中最高的。
張總同時介紹,在雙流太陽能電池片項目中,將采取更新的技術和裝備,在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阻礙,他也提到,這兩年來公司的變化在預期之中,處在高管層面,對行業的發展趨勢、方向必須了然于胸,而做技術的,本身就是要為公司產品的質量提供最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