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價格水平將保持穩定,價格不會進一步下跌。8月31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稱,將結束歐盟自2013年起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因此,最低進口價格(MIP)措施將在9月3日午夜正式到期。
這對于國內光伏企業是重大利好,特別是在“531新政”后,國內市場突然受限的情況下。9月4日,有媒體報道稱,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政策到期解禁后,9月6日,我國有關部門將組織行業內代表企業參加閉門會議,希望引導企業能夠積極維護良好貿易秩序。
中國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價格水平將保持穩定
重返歐盟
在“雙反”的5年中,中國和歐盟國家的光伏市場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雙反”前的2011年,中國有將近70%的光伏產品出口至歐洲。而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8年1到5月,我國光伏產品從出口區域結構來看,出口金額排名前三的依次為印度、日本、澳大利亞,而且對澳大利亞、墨西哥、巴西、阿聯酋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同時出口集中度繼續降低,對前10國家出口金額占比為76%,同比下滑7.6個百分點。而對于企業來說,當時不少中國組件企業通過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乃至東歐國家設立各種類型的工廠,以規避歐盟的“雙反”,自愿退出價格承諾機制。
隨著國內下游終端市場的崛起和補貼的支持,總體來看,光伏企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并且開拓了新興的海外市場。今年1到5月,中國電池片和組件出口總額55.13億美元,同比增長21.2%。
但在歐盟,各主要成員國大幅削減補貼,加上MIP的約束,歐盟大陸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從2012年的16.5GW大幅下降到2016年的6.7GW。2017年,除了土耳其的強勁增長外,28個歐盟成員國(不包括土耳其)的新增裝機容量年增長率僅為6%,從2016年的5.69GW增加到2017年的6.03GW。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歐洲五大光伏市場分別是土耳其、德國、法國、荷蘭和英國,占據了新增容量的2/3。
“雙反”的取消,對于歐盟市場來說,又將引發新一輪的巨變。
IHS Markit分析師JosefinBerg 9月3日預計,未來幾周內歐洲組件的新合約價格將下降30%。對項目開發商和EPC而言,這意味著即刻降低項目系統的總成本以及相應的LCOE,并提高已簽約項目的利潤率。
而相關行業人士提供的一份企業內部分析報告顯示,對于中國主要光伏供應商來說,可直接向歐盟市場銷售電池片及組件,而非繞道海外工廠,可幫助中國大陸廠商釋放庫存,提高利用率。“而對于歐盟來說,雖然市場需求上升,但也意味著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歐盟制造商面臨挑戰。”相關行業人士表示,上述分析報告預計,中國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價格水平將保持穩定,價格不會進一步下跌。
未來應理性競爭
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楊雷表示,歐洲實際上需要中國的光伏產能。中國低成本、規模化的光伏設備的生產,不僅是對歐洲光伏發展,對促進光伏行業的全球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中國光伏產品重新回歸歐盟視野,實際上與本身的技術進步也有關系。
在“雙反”期間,中國企業擁有反復談判爭取來的出口配額,卻因企業產品的品質競爭力不足,而不能消化這些配額。“中國企業如今在光伏技術和產能上都屬于全球領先的水平,并不只是產能大。”楊雷說。
針對歐盟宣布對華光伏取消“雙反”,商務部也表態稱,中歐光伏貿易爭端逐步得到解決,是在雙方高層關注下,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通過磋商成功解決貿易摩擦的典范。
楊雷建議,借此機會,合作可以更加立體。除了產品交易、生產設備的互相投資合作外,分享技術進步紅利的合作還可以更深化,能夠讓產業少走彎路,更快降低成本。此外,在資本層面,綠色能源投資、能源金融合作也是目前國際能源合作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