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作者:通威
全國漁業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大會明日即將啟幕,成都通威國際中心也裝扮一新,準備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學者、行業領袖、企業精英代表。本次大會中,行業大咖將帶來怎樣的精彩觀點?行業精英們將聚焦哪些熱點話題?快跟我們一起先睹為快吧!
水產養殖的發展要兼顧相關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漁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 林浩然
水產養殖的發展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服務特點,不能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水產養殖的發展不僅要考慮水產養殖者,還要公平對待其他相關的資源使用者;水產養殖的發展要同時兼顧、綜合考慮其他相關的產業。
水產物聯網具有革命性意義
中國農業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煙臺研究院院長、中國漁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 傅澤田
水產養殖物聯網的發展將有力促進模式識別、智能推理、復雜計算、機器視覺等信息處理技術在精細化喂養、養殖設施智能控制、疾病預測預警、管理決策、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的應用,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承接現有的物聯網技術基礎,抓住共享經濟和開放技術的機遇,實現水產養殖業的變革。
創新水產工程裝備 促推產業跨越發展
大連海洋大學教授 劉鷹
生態養殖和工程化養殖正成為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方向。工程是連接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之間的橋梁,是實現產業革命、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杠桿。工程裝備的創新與應用,將極大地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過程的穩定和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
漁業裝備制造需要智能化轉型升級
東南大學教授 陳俊杰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4.0”最大的進步在于在利用局域網或互聯網的資源,形成CPS系統或IOT系統,激活了傳統工業的全過程,使工廠設備“能說話、能思考”。漁業裝備制造也必須要有這樣的體系轉型升級。
迫切需要建立應激水平弱信號監測機制及建模方法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張小栓
全面監測水產品有水和無水/少水運輸的微環境指標的基礎上,有效分析運輸參數對應激水平的影響。建立運輸微環境參數監測模型對運輸微環境指標進行預測與控制,優化運輸微環境參數以減少運輸參數不良調節產生應激反應造成對鮮活水產品傷害,以確保水產品運輸質量和效率。
實現物聯網發展愿景需要構建標準化生態環境體系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徐冬梅
構建物聯網標準化生態環境體系,實現智能化、網絡化、高可靠的物聯網生態圈,構建智能與安全的物聯網平臺,達到物聯網系統智能感知、協同信息處理、事件預測和事件規劃的愿景。
水產養殖智能決策模型實現優化養殖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陳英義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再次火熱,帶動了水產養殖智能模型的研究,出現了大量關于養殖水質、設備、疾病、攝食、動物表型等多方面的模型方法,統稱為智能決策模型。該類模型主要通過人工智能方法,對信息進行智能處理,為水產養殖提供智能的決策信息,達到優化養殖的目的。
單環刺螠養殖可向集約型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水產養殖學科主任 劉峰
隨著人工育苗關鍵技術的突破,單環刺螠人工養殖勢在必行。單環刺螠養殖規模非常有限,養殖模式有室外池塘養殖、室內工廠養殖、灘涂放養。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未來單環刺螠養殖也可向集約型發展。
10月26日,中國漁業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大會也進入最后倒計時。下午3點開始,參會嘉賓陸續步入通威國際中心,在簽到工作人員的迎接下,拿出手機簽到。
參會嘉賓在簽到處掃碼簽到
參會嘉賓們對本次大會充滿了期待,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大會這個交流平臺,漁業產業中來自產、學、研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共同努力,共享共贏,切實推動產業的現代化、智能化發展。
中國漁業產學研合作與技術創新大會即將隆重啟幕,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