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行業重要領導、知名專家、實戰企業家、行業精英......4月28日,水產行業前所未有的頂級嘉賓陣容聚首通威,把脈行業發展、論劍科技創新。會上,各方嘉賓觀點獨到深刻、對話交鋒激烈,大到行業發展趨勢、變革浪潮,小到養殖環節、產品研發,嘉賓們就水產行業現狀、問題與未來進行了全方位、深入淺出的思想交鋒。“互聯網+”、“物聯網”、“水產品安全”、“可循環發展”等年度熱詞頻現,讓我們帶您回顧一下現場有哪些精彩觀點!
“漁光一體”助力水產行業轉型發展
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
當前我國漁業發展面臨發展方式粗放、設施裝備落后、質量安全存在隱患等諸多挑戰,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前三十余年,通威和廣大行業同仁一道,解決了中國水產品“量”的積累;未來三十年,通威還將與大家一道實現“質”的跨越。
當下的霧霾問題讓我們認識到,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革命勢在必行,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根本出路。通威將水產養殖和光伏發電有機融合,首創“漁光一體”商業模式,突破性地實現了水下產出綠色安全水產品,水上輸出清潔能源。“漁光一體”項目的推廣能夠從源頭上、過程中解決水產養殖的安全和可控,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更安全、更放心,助推水產行業健康轉型發展。同時,還將助力我國環境的改善,讓我們在不遠的未來能夠常??吹角嗌骄G色、藍天白云。
稻漁綜合種養 中國綠色生態養殖新范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桂建芳
當前中國水產發展呈現兩大趨勢:集約化——設施化、工廠化;和諧綜合化——生態化、有機化。其中,新型稻漁綜合種養成為一大亮點。新型稻漁綜合種養突出了以糧為主,水稻成為發展的主角;突出了生態優化,通過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大幅度減少了農藥和化肥使用;突出了產業化發展,通過引進名特優水產品種,促進了規?;洜I。
針對稻漁綜合種養存在需水量大幅增加、稻田藥物殘留、標準化和產業化程度仍然較低等問題,必須堅持“以稻為主體,種植與養殖并重”的原則,要加強基礎研究,研發新技術,創建新模式;加強漁業和農業部門的合作,為農戶做好技術培訓和生產服務工作;鼓勵農民自愿通過參股、租賃、托管等形式實施土地流轉,提高稻漁綜合種養的規?;蜆藴驶?。
一手抓科技興漁,一手抓科技吃魚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原局長、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
到2016年末,全國水產品總量達到6900萬噸,其中養殖產量5156萬噸,養殖產量占總產量的74.72%,人科技貢獻率達到58%。隨著科技貢獻率的提高,水產養殖能力大大增強,養殖產量大幅度增加,我國漁業發展也進入供大于求,由買魚難到賣魚難的新階段。對此,我們應該更新觀念,調整思路,樹立新理念,以吃促養,以養為主,加工優先,加養捕并舉的新理念;由養捕加向加養捕轉變;由以養保吃向以加助吃,以吃促養轉變;由科技興漁向科技興漁與科技吃魚并重轉變。一手繼續抓科技興漁,一手下力抓科技吃魚,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實現養殖漁業的持續可發展!
打破水產發展桎梏 實現科技突破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李書民
我國漁業歷經三十余年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產業。去年我國水產品產量達到6900萬噸,出口超過200億美元,貿易順差113.6億美元,水產養殖總產量達50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大國。然而,粗放的生產方式已成為發展的桎梏。我國需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在新品種培育、冰鮮雜魚配合飼料替代、魚病防治、水產疫苗研發和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漁業裝備研發、漁業節能減排、漁業信息化等領域實現新的技術突破。
科技引領水產養殖業實現新突破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張文
科技創新與應用步伐的加快,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目前漁業在我國農業發展中貢獻巨大,而科技在漁業提質增效中貢獻巨大。抓住了養殖業,就抓住了漁業供給體系的主體,抓住了科技,就抓住了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和關鍵。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一要樹立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要夯實現代種業體系基礎,三要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四要強化病害防控技術體系,五要拓展水產品加工技術,六要構建信息化技術應用體系。
創新驅動 科技興漁
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景世剛
我國漁業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堅持創新驅動,大力實施科技興漁戰略,加強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科研攻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四川是西部漁業大省、全國水產大省。2017年,四川水產養殖面積將達33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153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400億元。在四川漁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以通威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希望通威水產科技大會成為行業前沿科技交流的平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平臺,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產業層次,發展水產經濟。
走有四川特色的現代水產發展之路
四川省農業廳黨組成員、水產局局長卿足平
四川漁業發展到了關鍵的時刻,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去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到14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70億元。省政府將加大漁業發展力度,到2020年,新增100畝高標準養殖面積,同時配套相關政策,實現四川水產漁業的突破性發展。以通威集團為代表的水產龍頭企業,為四川漁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14年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四川在水產類獲得的唯一獎項,通威在魚飼料研發、養殖模式創新、新品種選育、病害防治等現代漁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四川水產科技創新的先行者、引領者。
科技創新多管齊下 通威助推農牧轉型升級
通威股份郭異忠總裁
通威作為以水產起家、35年穩健發展起來的跨國集團,在劉漢元主席的帶領下,一直堅持以科技打造核心競爭力,以科技驅動農牧和新能源雙主業并行。通威利用領先行業的科技營銷模式,打造了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的科技業務人才隊伍,以先進科技工具服務市場、優化產品結構,積極推廣365科學養殖技術,實現降本增效。
當前,通威大力推進“漁光一體”模式,將光伏發電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綠色發展,助推了中國現代養殖業轉型升級,也有力推進了農業供給側改革。同時,通威積極擁抱互聯網,打造全球水產人的網上家園————“通心粉社區”,把握行業一線用戶需求,緊跟用戶“痛點”,依托通威產業鏈,全方位、全心全意服務廣大水產人。
海洋牧場是海水養殖業必然趨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原所長王清印
水產養殖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海水養殖業是我國沿海地區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我國海水養殖的種類中,海產貝類養殖產量占72% ,魚類僅占7%,在調結構方面還有巨大發展空間。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水產養殖業必由之路,不僅要關注產量,更要關注產品質量、市場需求、資源利用以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必須綜合分析生態系統的生態與環境容量。
海洋牧場是未來海水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時期,將是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面實現國家海洋牧場建設目標的關鍵時期。
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是解決當前困境的有效手段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成本不斷上升,售價不斷下降,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養殖效益不斷下降;同時為解決養殖廢水排放、藻類水華爆發、勞動力老齡化、漁藥用量劇增和魚肉品質下降等水產養殖難題,水產養殖亟待建立新型養殖模式,實現水產養殖安全高效、提質增收。
池塘工業化生產就是解決當前困境的有益嘗試方式之一。它實現了集約化、設施化、工程化,生態化、有機化與和諧綜合化,是實施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突破口。不能忽視的是,當前池塘工業化養殖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從業者思考和探索,比如池塘工業化養殖是一個系統工程,實際運用中,應該在吸收國外模式的精髓基礎上,形成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本省不同品種的池塘工業化養殖技術規程。
以物聯網技術推動水產轉型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物聯網首席專家李道亮
當前,我國水產轉型面臨著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老齡化嚴重、養殖生態環境惡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等一系列問題。而以精準、高效、智能為特征的水產物聯網將是破題的關鍵所在。發展水產物聯網,要準確把握水產物聯網的切入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層面,要完善互聯網基礎環境、物流基礎環境等各方面硬件設施建設,加大對水產物聯網創新的政策扶植力度;企業層面,要多參與進來,結合自身優勢打贏‘賣貨’、‘聚粉’、‘建平臺’的互聯網時代三大戰役;社會層面,要多培育,進一步向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主體普及互聯網和電商知識。
漁業轉型飛躍 須插上互聯網和金融兩大“翅膀”
大北農神爽水產科技集團總裁易敢峰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現代漁業已呈現出智能化、科技化、工業化、資本化、生態化和品牌化六大全新的特征。傳統漁業的轉型飛躍,須具備價值定位、科技創新、誠信經營、合作分享的四輪驅動思維,插上互聯網和金融兩大“翅膀”,創造“互聯網+漁業”平臺,運用大數據、金融服務、電商平臺和綜合服務,將養殖戶、用戶暢通地連接起來,多元化、立體化地提供產品與服務,共創、共贏。
生態高效養殖是池塘養殖發展的未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主任劉興國
池塘養殖在我國水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仍存在資源消耗高、環境影響大、生產方式粗放、產品質量難以保障等不可控的問題。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生態高效養殖是池塘養殖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展池塘生態工程化技術及設施設備研究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我國池塘生態工程化技術及設施設備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未來,該研究將以養殖生物健康生長為核心,圍繞 “設施化、功能化、集約化、機械化、數字化”,實現“環境可控、精準控制、高效健康養殖”。